Price | RM77.00 |
Product SKU | 9786267233146 |
Brand | 校园书房 |
Reward Points | 78 |
Points Needed | 7800 |
Availability | Out Of Stock |
内容简介
我们的叹息,是祂的叹息;
我们的眼泪,也成为祂的眼泪。
当我们忍受试炼,祂与我们一同置身在那熊熊烈火里。
一九四三年, 15岁的埃利.维瑟尔,目睹一位无辜男孩死于纳粹集中营,内心充斥对信仰的失望,疑惑「上帝到底在哪里?」。在当年维瑟尔的心里,上帝已与这位男孩一同死去。
一九六七年,栖身某个农场的移工家庭,面对基督信仰无能回应他们的贫穷问题,教会只是空泛要求基督徒不断为现况赞美感谢、不要埋怨,不禁咆哮,耶稣能否从十字架上下来,亲身体会他们所过的日子。
身处不同年代,遭遇不同苦难,他们发出相同的呐喊,以及对上帝的质问。当受苦以各种不明白的样貌出现,被庞大情绪压得喘不过气的我们,会很自然想知道「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是我?」。甚至,有时原以为基督信仰能提供解答、给予安慰,没想到给予的回应,竟是满地的失望,或沉默。
然而,对痛苦置若罔闻,是上帝的本意吗?
「痛苦的问题」一直是基督信仰深奥难解之谜。面对苦难的基督徒,就像走在一条钢索上,就连那些聪颖或曾自认敬虔忠心的人,也不乏仆倒其上。因为这从来不只是信仰知识、神学议题,更是一位信靠上帝之人,期望自己未曾被上帝背叛的椎心之痛。
杨腓力初次写成此书虽年仅二十来岁,但本于追寻苦难意义的初衷,日后仍旧笔耕不辍,走进受苦者的世界。他整理、书写这些寻获的线索,历经前后多次增修、改版,成为我们今日看到的这本著作。
杨腓力循线发现,在这些看似无望的苦难现场背后,竟透着上帝的身影。那位无辜的男孩、那户移工家庭,从来不是独自一人死去,也不是孤苦无依、浮沉于世。因为上帝同样经受过如此难以想像的伤痛,祂的儿子来到世上与我们同住,却也为我们死在这个世上。祂受压迫的痛苦身躯,是向我们显明自己一直都在的证据,证明祂对我们不曾离弃过的诺言,述说痛苦终有救赎可能的希望。
作者介绍
杨腓力(Philip Yancey)
自小生长在一个基督教家庭,能意味着我们将拥有真实的信仰吗?这个自我叩问是杨腓力一生对上帝、对基督信仰持之以诚的原由。他尊重每个疑惑,因为他亲身体会到自己勇于探索信仰的重要性,而不是依附别人的信仰。尽管杨腓力生长于拥有虔诚基督信仰的美国南方,出生自敬虔的基督教家庭,但他却在成长过程中,目睹信仰可以如何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成为一个满足欲望的幌子,却不是真实可靠的现实。直到他再次经历、明白自己才是那位需要上帝怜悯和爱的人,他真正遇见了上帝。因此杨腓力也格外珍惜和尊重信仰中对「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探问,因为这有可能是避免让自己沦为对上帝虚假的关键时刻。他按此步履,缓慢殷勤地耕耘每本作品。他所写的每本书,不只是写给同有这些信仰疑问的人,也是写给他自己。
截至二○二一年为止,连同与他人合着的作品,杨腓力已出版将近二十二本著作。不仅是美国各大基督教书籍奖项的常客,更陪伴无数基督徒走过信仰的路,带出深远的影响。
目录
前言
1 挥之不去的问题
Part1 为何会有疼痛这回事?
2 没人想要的礼物
3 无痛地狱
4 剧痛与狂喜
Part2 痛苦是来自上帝的信息吗?
5 叹息的星球
6 上帝要试着告诉我们什么?
7 我们为何在这里?
8 手臂太短,岂能与上帝斗拳?
Part3 人如何回应苦难?
9 摔落之后
10 双脚站起来翩然起舞
11 其他的见证人
12 极端的例子
Part4 我们如何面对痛苦?
13 守住复原的疆界
14 恐惧
15 无助
16 意义
17 盼望
Part5 信仰如何帮助我们?
18 祂亲自体会
19 身体的其余部分
20 外面是全新的世界
讨论指南
附注
详细资料
出版日期:20230110
页数:400
尺寸:14.4 x 21cm
排版方式:横排
语言:繁体中文